【湛江】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向绿向美,全力谱写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新篇章
时间:2025-09-17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漫步港城湛江,抬头是醉人的“湛江蓝”,茂盛的红树林点缀着海岸线,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喧嚣繁华的城市,一幅绿美湛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在环保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近日,该局荣获“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系统治理,守护“湛江蓝”
湛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朵是湛江的底色。“‘十四五’以来,湛江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5%以上,PM2.5浓度稳定在23微克/立方米以下,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邓国庆自豪地说。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套科学高效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工业源、移动源、面源,三大污染源一个都不放过。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冼献波回忆道,去年夏天,他和团队成员连续多日深入石化企业,对VOCs治理情况开展“点对点”核查。“有的储罐高达二十多米,我们要爬上去检测密封点,高温天气下,仪器烫手,汗水浸透工装,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正是这样对工业VOCs排放源“斤斤计较”的坚持,为全市大气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该局还推动全市年销售汽油量大于2000吨的加油站全部安装了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施,实现了VOCs治理的多领域覆盖。
移动源污染防治更是“精细活”。2023年以来,全市路检燃油车4349车次,处罚超标车134辆。湛江还在柴油货车主要通道建设了11个遥感监测点位,建成移动源精细化管控平台,非道路移动机械也要“上户口”。一旦发现超标车辆,系统将会自动报警,执法人员立即跟进处理。
面源污染治理则需“刚柔并济”。春节期间,环境执法人员分组包片,深入街道社区,开展烟花爆竹禁燃宣传。“有的老人家传统观念强,一开始不理解,我们就耐心讲政策、说危害,用真情换理解。”执法人员小邹笑着说。最终,对禁放区内406个物业小区、34个公园和45个寺庙进行禁燃宣传引导,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美丽金沙湾
陆海统筹,打造“美丽海湾”
站在金沙湾观海长廊极目远眺,碧波荡漾的海面与红树林交相辉映,水鸟翩跹,游客漫步。这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正是“水清滩净”美丽海湾的生动注脚。
“以前这片区域是荒滩,红树林稀疏,这两座小岛还是废弃蚝壳堆积的‘垃圾堆’。”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科科长李兰涛介绍。湛江市坚持系统修复,打造生态海湾,通过对近海养殖进行清退,在废弃蚝壳堆上修建东西两座生态小岛,同时对红树林营造修复,不仅恢复了岸滩的生态功能,还美化了城市生态景观。
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入手,湛江市投入约74亿元,新建或提标改造沿湾污水处理厂6座,治理黑臭水体28段,整治入海排污口21个,清理违法养殖1.13万亩。建立“第三方服务+志愿净滩”的岸滩保洁长效机制,金沙湾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湾内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
更令人欣喜的是,湾内的红树林从2019年的325公顷增加到385公顷,特呈岛上超过500年树龄的红树林保护良好,鸟类从194种增加到312种,中华白海豚频频游弋海湾,金沙湾生态功能明显提升。2024年,金沙湾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美丽海湾。
高桥红树林
多措并举,修复“美丽河湖”
湖光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玛珥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之一。如何保护好这块“自然瑰宝”,是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的重要课题。
“保护湖光岩,必须法治先行。”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苏千叶说。2017年,湛江市印发实施《湛江市湖光岩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保护范围、管理职责和生态措施、环境监测与治理、旅游管理规范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持续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湛江市深入开展湖光岩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专项巡查,大力整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人为活动,确保生态系统稳定。推动湖泊周边生态修复,如种植220棵落羽杉,共建“好人林”,修复景区湖边生态,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岸共治、生态修复、文化推广……多管齐下,湖光岩的自然面貌显著提升。2024年,湖光岩湖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每当看到游客在湖边漫步,孩子在地质博物馆好奇探索,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苏千叶动情地说。
湖光岩镜月湖
创新探索,点“绿”成“金”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红利正在加速释放。湛江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蓝碳”,是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湛江红树林面积占全国33%,蓝碳潜力巨大。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技术团队开展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研究。经过原位监测、统计调查、遥感解译、文献调研、资料收集以及多次集中研讨,对300多个样方、2000多个样品、10000多组数据分析研究,精准计算了湛江市蓝碳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碳储量、碳汇量,同时测定了13种贝类、藻类水产养殖品种的含碳量,初步摸清了湛江市红树林、海草床、贝类藻类等碳储量、碳汇量的家底,为蓝碳的“增量提质”奠定基础。
该团队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指导下,开展广东省碳普惠基线分析,制定《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2023年4月4日,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实施《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这是全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填补了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对促进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蓝碳市场的建设和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迈向新征程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进美丽湛江建设。“我们将坚持把美丽广东‘六美共建’融入‘六个湛江’建设,高起点谋划美丽湛江建设实施方案。”邓国庆说。湛江同时突出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淘汰,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碧海蓝天,绿美湛江。从“湛江蓝”到“美丽海湾”,从“美丽河湖”到“蓝碳交易”,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正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作风,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谱写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gdee.gd.gov.cn/dsdt3071/content/post_477204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