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媒体资讯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新媒体资讯 >>正文

广西2024年度改革攻坚优秀成果(五):构建“立法治—控源头—强体质—增颜值”陆海统筹协同共治体系 打造人海和谐美丽海湾新样板

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编者按:

  2024年,广西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奋力改革攻坚,涌现出一批优秀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根据自治区党委深改委工作部署,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组织开展广西改革攻坚十佳成果和优秀成果评选,并结集出版《广西2024年度改革攻坚优秀成果》,这是广西各地各部门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的集中体现,是广西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的先进典型,是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最新成果。“广西改革”微信公众号现予以连续刊发,敬请关注。

  广西2024年度改革攻坚优秀成果(五)

  构建“立法治—控源头—强体质—增颜值”

  陆海统筹协同共治体系 打造人海和谐美丽海湾新样板

  北海市

  一、基本情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北海市时指出,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北海市牢记领袖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聚焦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构建了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模式,扎实推进高品质美丽海湾建设,不断拓宽高颜值“碧海银沙”向高价值“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以“湾长制”推进高品质美丽海湾建设》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二、主要改革创新举措

  (一)完善地方海洋法治体系,打造陆海共治新格局

  一是立法先行,完善地方海洋生态法律制度。创新制定实施《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等涉及沙滩、海岛、矿产、红树林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划定海岸线300米控制线,制定控制线内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筑、禁止填海侵占沙滩和红树林的“铁规禁令”,以法治手段为海洋生态保护设禁区划红线增底气。二是全面推行“专业+网格”生态保护执法模式。全市划分为14个海洋生态执法责任区,建立应急队伍,实现常态化环境执法,切实提升执法效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建立立体化海洋综合执法机制。设立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构建“1个中心、15个平台、17支队伍、多部门协作”的海洋监管综合执法指挥体系,强化“海上查、天上巡、岸上堵、陆上截”立体化海洋联动防控机制。

  (二)构建污染源头治理机制,打造水清滩净新岸线

  一是全面推行和深化“湾长制”改革。2023年5月,印发实施《北海市湾长制巡湾工作规定》等6份配套文件,将全市海域划分为6个海湾单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湾长组织体系,落实各级湾长200余名,实施“一湾一策”差异化治理。二是“以点带面”开展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综合治理。2022—2024年,核查入海入河排污口1277个,并以此为节点逆向溯源,排查河流720公里,以流域区域环境为展示面,重点整治冯家江流域雨污直排口,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农村污水处理站,完善南康江沿岸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部沿岸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三是建立健全海洋海岛垃圾清理制度。建立“海上环卫”制度,重点对渔港、沿海存弯河道、海滩景区等易存集海滩垃圾区域实施全方位监控和集中整治,推进实施岸滩和海滩垃圾治理常态化。涠洲岛推行“净滩+限塑”机制,打造“零废弃”海岛。

  

  ◎金海湾红树林翠绿茂盛(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三)创新生态修复管护模式,打造鱼鸥翔集新生态

  一是深化红树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2023年5月,北海市将全市红树林划分为22个红树林区域网格,建立市、县、乡、村的四级管理层级,开展“海、陆、空”一体化管护;持续健全红树林管理机构,设立红树林生态监测中心、红树林保护中心和沿海乡镇红树林保护站,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纳入领导干部使用考核评价;出台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破坏红树林资源行为举报制度,整合公安、行政、社会多方力量合力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二是健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强化涠洲岛湿地和海岛生态修复,2022—2024年实施涠洲岛海岛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防涠洲岛植被103.64公顷、珊瑚礁30公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因地制宜,陆海统筹“河流—河口—海湾”滨海湿地整体修复,协调推进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岸滩整治和红树林修复,多举措构建海岸带保护治理新体系。

  (四)建立亲海增绿惠民机制,打造美丽海湾新颜值

  一是构建亲海型陆海协同建设机制。2018—2023年,开展“十里银滩”改造提升“6+N”工程,推动银滩中区咸田港“退港还滩”,修复沙滩岸线3.3千米,形成沙滩面积16.72万平方米,退堤还海、退陆还海面积4.04万平方米。改造后的银滩旅游度假区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坚持完善涠洲岛基础设施,建成全国最大的珊瑚礁公益科普馆,南湾鳄鱼山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建立“海蓝岸绿”统筹建设机制。以市政道路增绿提升工程建设一步一景的滨海生态景观绿廊、景区慢行游赏通道、城市休闲观光风景线。运用大面积的花带、花境和极具热带风情的滨海品种,打造形成“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丰富游赏景观。因地制宜将部分空间建成带状小公园。三是创新“红树林+”多业态反哺惠民新模式。开展红树林生态文明赶海、亲子游、研学营等活动,持续激活旅游经济。打造红树林沙蟹酱等特色产品,以红树林保护成效反哺群众,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银滩中区(电建港—原咸田港段)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修复图(北海银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三、主要成效

  (一)深化了“湾长制”改革,探索了陆海协同共治的“一湾一策”精准治理方案

  北海市全面推行和深化“湾长制”改革,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北海市湾长制考核结果为优秀,总分排名全区第一。银滩海湾2023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是广西首次、唯一入选案例,涠洲岛2024年又作为广西唯一一个入围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公示。北海市作为全国3个地级市之一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北海涠洲岛获评年度国际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涠洲岛“零废弃”探索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实现广西社区项目零的突破,相关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进行展示。

  (二)加速了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提供了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新路径

  通过全方位、全海域、全过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了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2020—2024年,累计营造红树林509公顷,修复红树林1485公顷,红树林面积达4701.59公顷,位居全区第一。2023年北海滨海湿地晋级国际重要湿地,北海红树林生态修复整治成效入选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涠洲岛布氏鲸识别量已达到60头次。

  (三)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丰收”,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北海答卷

  通过实施“湾长制”,提升海湾生态环境的公共价值,有效带动了文旅、生态工业等综合发展。全国首笔公开的海草床蓝碳意向认购落户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北海市海水养殖产量85.5万吨,排名广西第一,全市渔业产值达212.4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达872亿元,占广西的38%。“北海沙虫”等多项海洋生态产品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名单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北海市实现旅游收入783.9亿元,同比增长18.1%。向海经济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083.5亿元,同比增速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6.7%。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zwxx/sxdt/t2598637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新媒体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
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